太子被廢,貶謫出京,帶著他的一家老小當獻王去了。
朝堂之上,隻剩了一個譽王有點孤獨。按照梁帝的製衡之術,他不會讓譽王一人獨大,於是漸漸走入朝堂的皇子靖王被加封親王,站到了譽王的身側。
但是靖王畢竟實力一般,又生性耿直,不願結黨營私,徒增大梁的內耗,但是身為謀士的梅長蘇卻不願意看到靖王老是屈居譽王之下。
於是,梅長蘇到訪言府,拜見言侯。並直問言侯是否願意相幫靖王。
言侯愣住了,直言在奪嫡之路上,靖王並沒有多少勝算。而當今皇後是他的胞妹,譽王又是皇後的養子。而今他安居府邸,好歹是個富貴閑人,像這樣既沒有勝算,又可以將自己置於險境的事情,於情於理,他都不應該參與。
但是梅長蘇再一次的問道:侯爺,您可願意?
就見言侯看著梅長蘇,一字一句的說道:願意!
那麽言侯為什麽願意幫助靖王呢?
首先言侯說過,太子與譽王並無二致,他們和他們的父皇梁帝一樣,都是天性涼薄之人。
言侯因為梁帝十幾年前對於赤焰軍的處置一事,徹底的寒了心,為了自保,他退出了朝局,甘心修仙養道,做個富貴的閑人。
雖然言侯的目的並不在此,他一直尋找合適的時機,想把梁帝置於死地,因為他說過:這樣天性涼薄的人,難道還不該死嗎?
這個皇帝不僅奪走了自己的愛人,還不好好的珍惜,還用禦賜的毒酒毒死了她的兒子,還讓她一根白綾吊死了自己,甚至都沒有好好的安葬,而是一卷白絹就給打發了出去。也無牌無陵,讓自己的心愛之人成了孤魂野鬼。
就是這樣的皇帝,將自己視為親人的林燮大哥剿滅在了梅嶺,扣上了謀逆的罪名,致使林府一門忠烈慘遭覆滅,帥府凋零。
這樣無情無義的皇帝,自己雖然不能將他拖下王位,但是也希望他早日倒台,讓新人上位。
其次言侯並不喜歡自己的胞妹,兄妹二人並不和睦。
皇後雖然是言侯的胞妹,但是在林月瑤這件事上,皇後卻沒有做過什麽樣的好事,這一點,令言侯大為光火,自己的心愛之人,被自己的胞妹擠兌,以至於生無可戀,被迫赴死。
言侯對胞妹的怨恨沒有發泄之處,隻好不理不睬,於是兄妹二人的關係也就是不冷不熱,雖然這樣,言侯也不願意胞妹遇到不測,這從言侯暗運黑火藥,準備在祭祀的時候點燃黑火藥炸死皇帝,卻讓皇後抱病不能出行就可以看出,畢竟是自己的胞妹,一母同胞,親情還是要講的。不喜歡可以,但是卻不能傷害。可以不愛,卻不能傷害,說的就是言侯對皇後的態度。
因為譽王的本性和梁帝並無二致,言侯說過,無論譽王今天做出了什麽賢良的行為,他骨子裏的自私,涼薄和惡毒都是無法改變的。因為譽王的品行不好,又因為與胞妹交惡,所以盡管譽王是胞妹的養子,但是言侯對譽王的態度並無親近之處,並沒有因為胞妹的關係而更顯得親熱和熟絡。
所以,他並不希望譽王能登上至尊之位,因為這與他內心世界的那個大梁皇帝相差甚遠,一樣的讓他心寒。所以他說過,他不會幫著譽王去對付太子,也不會幫著譽王去對付靖王。他持身中立,無論誰當皇帝,與我都沒有關係。因為他們都一個樣兒。
最後是因為靖王的身份,靖王的品性,靖王對過去之事的態度。
言侯說過,靖王並無多大的勝算,但是為什麽言侯卻願意伸手援手,不計代價的幫助靖王呢?
因為靖王是與林府關係最密切的皇子,他與林家小殊是最要好的朋友,他的母親出身林府,盡管不是林府的人,但是她與林府千金林月瑤的關係交好,甚至為了林月瑤還進了宮,被皇帝寵幸,育有皇子景琰(也就是靖王)成年。
靖王自幼就是祁王教導,身上總有祁王的影子,他的品性和理念也與祁王有某些相似之處。
最重要的是,十年來,靖王與父皇交惡的原因也就是過去的赤焰一案,赤焰一案本就是皇帝的逆鱗,但是景琰卻不時的想去拔除,導致梁帝直接把靖王放逐,不允許他隨意進宮。
言侯餘生最大的心願就是看著皇帝死去,為自己心愛的女人,為自己的好兄弟林燮報仇。也好百年之後,在泉下見到自己的愛人和兄弟的時候,不至於無話可說。
梅長蘇阻止了自己炸死梁帝的計劃,那麽實現心願的代言人就非靖王莫屬。因為曆數所有的皇子,要說有誰樂意去為林氏,為祁王洗雪冤屈,那麽也就隻有靖王了。所以,為了自己的心願,為了自己的愛人,自己的兄弟,言侯樂意為此一搏,付出所有也在所不惜。
言侯明白,幫助靖王就是幫助自己,因為他老了,有些事情,再不去做,就沒有時間了。他還想在有生之年,親眼看著梁帝走下神壇,失去他的巍巍皇權,為他的無情無義,冷血涼薄付出應有的代價。
所以,言侯樂意幫助靖王,即使梅長蘇沒有說明自己的身份,言侯也願意無條件的幫助靖王,因為他是言侯,他是那個血還熱,心未涼的言侯,一腔熱血為大梁的言侯,出自簪纓世家,擁有三位帝師,兩位宰輔的言氏家學傳人。
他一雙慧眼,分善惡,辨忠奸,一眼就看出來梅長蘇的出處和目標,方向、目標一致的人,才是同道,所以,言侯義無反顧的加入了靖王的戰營,成為了靖王的輔臣。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
发表评论: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